2016年

賞鯨不只是賞鯨 而是走入海洋
撰文 / 林雅容
 
賞鯨應該是尊重生命的生態旅遊
夏日清晨,陽光剛剛曬暖了東海岸的大山,來自冷涼海面的水氣在山與海的交界因溫差形成一片氤氳的雲霧。花蓮石梯的第一班賞鯨船,經常就在這樣涼爽的早晨向著藍藍大海駛去。
我是幸運的,初次賞鯨不是跟著旅行團來去匆匆,而是搭了沿著海岸緩慢蜿蜒的公車來到大山腳邊的小漁港,走進村莊和港邊休息的船長大哥大嫂打了招呼,晚上和阿美族朋友並肩暢談共飲,一起合唱傳統歌謠,隔天才身心靈皆能量飽滿地出海尋覓野生鯨豚。緩慢的步調,帶我深深感受了山海的原始壯闊;嗅聞著漁村的鹹鹹海味,親身走入與交談,我理解了看天討海的艱辛;月夜裡吟唱的阿美族歌謠,散發著在地文化的美麗,提醒我生活方式不單單只有一種。

搭上船,我賞鯨去了,但我賞的不只是鯨豚,還有蘊育鯨豚的這片富饒海洋和土地背後的底蘊。

賞鯨是不是生態旅遊? 

在1996年台灣大學周蓮香教授發表東海岸的鯨豚資源調查結果之後,第一艘賞鯨船於1997年從花蓮石梯啟航。當年一張船票一千五百元,吸引約一萬人出海賞鯨;五年後,賞鯨人數快速成長到了一年20萬人,宜花東三個港口的賞鯨船數將近三十艘。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FAW)曾在2001的報告中指出,台灣是當時賞鯨產業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之一。然而,數年後船家之間出現削價競爭的現象,有專家開始擔心賞鯨市場已經達到飽和,果然,從2003年至2007的四年間,賞鯨人數每年只在22~23萬上下浮沈,直到2008年開放大陸觀光,賞鯨客的數目才又不斷飆升,去年(2015)更創下42萬人的紀錄,雖然此時的賞鯨票價已經降至一張八百元,但供不應求的賞鯨行程讓花蓮縣政府考慮開放凍結十年的船席位,以因應夏天旺季班班客滿的人潮。
閱讀更多 »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