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因應上千風機動工打樁 台灣亟需完善鯨豚觀察員制度與人才
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制度交流座談會後報導
撰文 / 林雅容
「咚、咚、咚、咚、咚!」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制度交流座談會才剛開始,空氣中便穩定地迴盪著沈重、規律的聲響,這是在荷蘭錄下的海中打樁聲。中華鯨豚協會楊瑋誠理事長在這一聲聲的撞擊聲中,開口說道:「打樁工程進行時,海中就是這樣的聲音,我們讓聲音持續十分鐘吧。」不到十分鐘,即有與會人士反應噪音干擾講者的聲音。那麼,海洋中的海豚呢?
由於化石燃料、核能皆非永續能源,能源轉型是世界趨勢。近年來,台灣也如火如荼地啟動西海岸離岸風力發電場的開發計畫,目前已有兩座示範風機建造完成且運作中。然而,離岸風場所在海域與中華白海豚棲地高度重疊,長期且劇烈的施工打樁聲,一直令人憂心是否會成為壓垮白海豚生存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華鯨豚協會於是參照國際上海事工程規範,引進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制度,希望在工程進行中,能有觀察員持續監測鯨豚的出沒,以作為工程是否暫停的參考,確保鯨豚不會因為工程而受到傷害。在十一月的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制度交流座談會中,邀集了產官學及民團,共同了解美國、英國與香港現有制度,以期商討出適合台灣的作法。
上千風機施工在即,白海豚岌岌可危。
施工項目、動物種類多,美國PSO制度重原則、有彈性
美國天主教大學的關尚恩(Shane Guan)博士介紹了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在海洋工程中的保護物種觀察員(Protected Species Observer, PSO)制度。
美國於一九七二年通過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 MMPA),將所有包含海豹、鯨豚等海洋哺乳動物都納入保護,藉以維護海洋生態系的健康與穩定。不過,MMPA也對某些特定狀況提供彈性,允許一定程度的干擾、傷害,甚至獵捕海洋哺乳動物,例如科學研究、保護個人或財產安全,以及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傳統捕獵。其中,獲得許可的非蓄意干擾(Incidental Take Authorizations)如海底打樁工程,也納入了彈性考量之一。
在海中會產生巨大噪音影響海洋哺乳動物的海底打樁,在工程開始前即要擬好因應措施以申請非蓄意干擾許可。需要規劃的措施包含三項:減緩衝擊、即時監測以及報告彙整。
為了盡可能降低海中噪音所造成的影響,施工時需要考量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例如入夜不能施工;也需要訂定明確的衝擊區域,一旦動物出現即需要考量停工;或採用緩啟動、氣泡幕等降低噪音的作法。
即時監測就需要聘請觀察員PSO來確定施工單位是否確實執行上述的「減緩衝擊」措施。觀察員需要有充足的知識背景、良好的溝通能力,需要會使用如望遠鏡、測距儀等監測設備,也要可以妥善地撰寫報告。
為何促進對鯨豚觀察員制度的了解,與產官學、民間團體間的溝通,中華鯨豚協會辦理了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制度交流座談會。
關博士強調,觀察員的工作並非賞鯨,而有一系列需要確實遵循的標準步驟。基本原則是,施工前三十分鐘沒有監測到動物方可動工;當觀察員的火眼金睛看到動物進入警戒區(disturbance zone)時,需要保持高度警戒;當動物進入更接近打樁的減緩區(shutdown zone)時,就要下令暫停施工,等待不再發現動物的三十分鐘後,才能重新動工。如有配置海底聲學監測系統(acoustic monitoring)以輔助肉眼觀察,也可在此規劃措施計畫中一併提出。
最後,施工時所有監測過程的細節包含有施工日期、施工方式、觀察員人數、監測範圍、監測期間所發生的大小事,都需要詳實紀載,以提供未來衝擊評估的參考。
關博士以實際案例說明,動物的種類、數量,施工類型和施工地點等等都會影響監測規劃,因地制宜非常重要。如果僅有單一的固定打樁在進行,出現的動物容易觀察,一處定點觀察員就足夠;但若是工程範圍大,或出沒動物是體型小、動作迅速的海豹,可能就必須安排多艘觀察船,從海上以多雙眼睛進行更全面的監測。
波特博士:觀察員制度要因地制宜也須與國際接軌
來自英國,但長期在香港從事海洋哺乳動物研究的琳西.波特(Lindsay Porter)博士,則先介紹了全球相關的觀察員制度。英國、愛爾蘭、澳洲、紐西蘭、巴西等國家,都已針對海底工程制定執行強度略有不同的規範。會有差異的原因是每個區域的物種行為、生態資訊都不一樣,法規無法一體適用。以警戒區的範圍大小如何決定來說,就可以根據動物種類、生活史,和施工項目等等來考量。舉例來說,如果常出沒的是深潛型鯨豚,由於潛水時間長、潛游範圍大,警戒區就比一般鯨豚大;母子對因為較為敏感,因此警戒區大;爆破型工程就不用說,警戒區定要比打樁工程更大。
波特博士和關博士都強調因地制宜的重要,但波特博士進一步指出,觀察員制度仍然要與國際標準接軌,其他國家的作法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台灣評估在地條件後,建立觀察員制度的最佳參考。
至於香港的觀察員制度,主要是波特博士與其同僚參考英國自然保育聯合委員會(Joint Nature Conservation Committee, JNCC)所擬定,最近才剛竣工的港珠澳大橋建設時,即用來監測保育當地海域經常出現的中華白海豚與江豚。執行方式原則上類似美國PSO制度,施工單位需要提出鯨豚監測計畫,聘用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marine mammal observer, MMO)監測動物的出沒;減緩區內三十分鐘無觀察到動物的存在方可動工,若鯨豚出現於減緩區中即要立刻停工,待鯨豚離開三十分鐘後才可重新啟動施工。
為了保護香港的白海豚與江豚,波特博士與同儕參照英國也建立了鯨豚觀察員制度。
建立適合台灣的觀察員制度
離岸風機計畫進行在今年完成兩座示範風機後,正式風場的打樁工程明年將陸續開始。然而,台灣的觀察員制度目前八字都沒有一撇,人才哪裡來?培訓制度如何辦?溝通管道又怎麼走呢?
關博士提出,美國的PSO採用應徵制度而非透過培訓,有興趣者直接投履歷給NOAA進行審核,NOAA會針對個人進行審核與核發資格,或許可作為台灣短期內要招募觀察員的參考。也不一定只能招募具備海洋哺乳動物知識背景的人才,若從觀察員需要具備的職業技能來思考,例如招募具有實際觀測技能者,再予以補充相關海洋知識即可。
波特博士則表示,在香港啟動觀察員制度之前,她有六個月的時間尋找與培訓人才,首先,她從大學畢業生及環保團體著手,招人訊息廣傳出去之後,陸續開始接觸到有興趣也有能力的人。波特博士的經驗中,最適合從事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的竟然是消防員,因為消防員習慣在高處、長時間,且維持一定警覺的環境下工作,妥適訓練後對於觀察員的工作勝任有餘。
另外,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是否能有效發揮保育鯨豚的效果,與施工單位暢通溝通極為重要。美國PSO與施工廠商有直接對口,需要時有權直接請施工廠商停工,而香港MMO僅能「建議」施工單位停工。不過,波特博士強調,雖然香港MMO僅能提出「建議」,但除了在監測船上有MMO之外,在施工平台上也有第二位MMO面對面與施工單位溝通,讓「建議」能較順利執行。
香港之前也曾經聚集開發商、漁民、政府官員、生態學家、獸醫等相關人員組成工作小組,在公開透明的過程中充分討論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計畫,最後順利讓海洋工程的監測計畫得以順利執行。台灣西海岸上千架風機打樁工程已箭在弦上,這一場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制度交流座談,讓施工、管理、保育等各方代表有機會表達己方意見,展開協商的第一步。事實上,觀察員計畫將不只能應用在風機打樁工程中,海洋電纜舖設、海岸開發工程、海洋地質研究等等,都需要觀察員來把關周遭的鯨豚保育。期許身為海洋國家的台灣,能藉此契機完善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制度,提昇台灣在海洋工程中的保育行動。
台灣中華白海豚的明天,端看鯨豚觀察員制度能否妥善實行。
 
延伸閱讀: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