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鯨驗值.經驗值—鯨骨解密特展

撰文 / 林雅容

「鯨驗值」特展,邀請民眾從一起發現鯨骨的祕密。

「你從這個角度看,有沒有看到胸椎縱突的許多裂痕?這是船隻撞擊造成的。」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指著高掛在空中的一具白海豚骨骼標本說,「還有牠的牙齒,整個都平了有沒有?這是因為牠咬到網子,整串牙齒都被扯掉了。」

我皺起眉頭,心中覺得不忍,無法想像這隻白海豚生前究竟承受多麼巨大的痛苦。

「所以為什麼這次展覽稱為鯨骨解密,就是想要從鯨豚死後的骨骼上還原牠生前的祕密。」

曾秘書長以一具悲傷的白海豚標本,點出了「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的目的。




鯨恐又鯨嚇的年代

展覽延著時間軸,從台灣日治時期的捕鯨時代開始。第一區名為「鯨恐」,一架八十年的古董級挪威氏捕鯨炮置於中央,後頭以大翅鯨又長又高大的下顎骨架設成一拱門,仿照日治時期位於捕鯨基地鵝巒鼻的神社以藍鯨下顎骨搭建鳥居的樣貌,驚悚地透露出當年肅殺的氣氛—即使是身形如此龐大的海中巨獸,遭遇捕鯨炮後也只能成為人類炫耀的擺飾。

鯨恐年代,捕鯨炮和被捕的大翅鯨下顎骨營造出驚悚氣氛。 藍鯨胸鰭與人的比較,可以想見藍鯨有多巨大! 因撞擊而變形的尾椎骨,令現代鯨豚驚慌。

除了大翅鯨的一雙下顎骨,壁上也展示了跟一小圓桌差不多大的大翅鯨肩胛骨,兩者皆因為年代久遠而略微泛黃,骨頭中央用著古拙的字形寫著「鯨魚下顎骨」和「鯨魚肩胛骨」,邊緣某些部分還略顯現出黑色底汙漬。

展場還有發現鯨豚秘密的小遊戲,增加互動性。

「因為當時這些骨頭都被當成商品交易與展示,所以才被寫上字。黑漬的地方都是長年被人手摸來摸去所留下的油汙。」曾秘書長解釋道

百年前令鯨魚喪膽的鯨恐時代,確實地顯現在這些大翅鯨的骨骼上,透露出當時人們視鯨豚為漁獲或珍奇商品的態度。台灣工業捕鯨在1981年宣告終止,而1990發生了澎湖沙港事件後,台灣人對於鯨豚的態度,也因此逐漸改變。

穿越大翅鯨下顎骨所形成的拱門之後,即是「鯨嚇」展場,展示1994年開始台灣開始救援擱淺鯨豚後,所搜集到的部分代表台灣鯨豚多樣性的鯨豚骨骼標本。此區雖名為「鯨嚇」,卻在眾多不幸的鯨豚擱淺事件,讓民眾了解悠游於周遭海域各種鯨豚的面貌。

除了藉由飛旋海豚和小鬚鯨介紹齒鯨與鬚鯨的不同,顯示台灣海域容納兩者各類鯨豚的多樣性之外,此區也敘說了擱淺處理史上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啟動台灣擱淺處理行動的第一隻偽虎鯨的頭骨,對稱整齊地置放再展示箱裡;因在台南街頭爆炸而聞名國際的的抹香鯨本尊雖然不在現場,一具寶寶抹香鯨頭骨展現出抹香鯨頭部的特有結構:儲存大量鯨腦油的偌大凹陷和向左前方噴氣的左鼻孔。年年總是集體上岸累壞救援人員的小虎鯨,和台灣特有亞種卻嚴重瀕危的台灣白海豚的頭部骨骼;以及就在今年(2020)一月睽違將近一百年再次現身,擱淺於台灣海濱地球最大巨獸--藍鯨的鯨鬚板。

「鯨嚇」區的鯨豚標本寫出了台灣擱淺鯨豚救援史,最後並以骨骼標本製作方法的三個階段,分享了形塑眾多鯨豚標本之後,台灣在技術上的演進。

 

全世界珍貴的十隻朗氏喙鯨標本之一,就收藏在台博館。

益發嚴峻的生存威脅,導致鯨慌

「鯨慌」則是特展裡最大的展區,全世界罕見的朗氏喙鯨骨骼標本就在這裡。

「朗氏喙鯨全球只有十件標本,就有兩件在台灣。」曾秘書長說明道

喙鯨類原本就是很羞怯、難以觀察的鯨豚,朗氏喙鯨更是其中之最,是鯨下目中最不為人所知的種類,全世界的活體目擊甚少。曾秘書長說,英文文獻紀載的擱淺的紀錄至今僅不到二十四起,但其中兩起擱淺就發生在台灣(可見台灣海域是許多鯨豚活動的熱點),全數為活體擱淺,一隻成功返回大海,另外一對母子則不幸身亡。

朗氏喙鯨媽媽和寶寶在2005年被發現的時候,媽媽還在泌乳,顯示寶寶雖然長出了牙齒,但還在與母親緊密相依的哺乳期,可惜牠已經失去長大的機會。然而經過仔細的解剖研究與紀錄後,母子倆成為全球十件標本裡珍貴的兩件,也是唯一的母子對標本,提供了人們更進一步了解神祕朗氏喙鯨的機會。媽媽最終典藏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寶寶則在國立臺灣博物館,也就是今日所展出的朗氏喙鯨標本。




除了珍稀的朗氏喙鯨幼鯨標本,「鯨慌」展區更重要的內容是點出現今環境對於鯨豚生存的威脅。

近年來許多擱淺鯨豚腹中都發現大量海洋廢棄物。

曾秘書長描述了從骨骼上發現白海豚所受的苦難之後,他走向另一個碩大的頭骨說:「這是柏氏中喙鯨的頭骨。看起來雖然只是一具平凡的頭骨,但你仔細觀察,牠的上顎骨頭有一條線狀凹陷的痕跡。這是漁線纏住陷入肉裡的痕跡。」

這也是少見的柏氏中喙鯨當年擱淺在林口海邊的時候,就被發現嘴喙上有異常的增生隆起,加上骨頭上的線性痕跡,推測應該是漁線纏繞許久所造成。

漁業衝突、船隻撞擊,鯨豚還有海洋廢棄物和污染需要面對。一個鯨魚形狀的凹槽裡裝滿的髒兮兮的垃圾,那是一隻懷孕的柯氏喙鯨媽媽胃裡取出的。牠長期處在很飽但卻營養不良的狀態後死亡,寶寶沒有機會出生。看不見的海洋污染,則是以電子顯微鏡底下的圖片展示,陸地上火熱用來消毒殺菌的奈米銀,染色後在鯨豚細胞裡無所遁形,體內過高的銀濃度會降低鯨豚免疫力,損害牠們在已經危機重重的海洋中存活的能力。

此時,我突然發現耳邊想起緩慢深沈「咚、咚、咚」的巨大聲響,原來那是模擬離岸風力發電打樁時的聲音,也就是鯨豚在海中可能會聽見的聲響。這是台灣海峽鯨豚會遭遇的另一項衝擊—海洋噪音。在此也展示了花紋海豚的耳骨,耳骨是鯨豚聆聽海洋的重要構造,過大過久的海洋噪音,將損害鯨豚聽力,甚至因長期緊迫而改變牠們的行為

 





鯨製與鯨後

標本製作體驗活動非常受歡迎,能體驗從鯨骨上抽絲剝繭的過程。

鯨豚因為油脂豐厚,無法製成一般的剝製標本且保存下其肌肉與表皮,大多僅能以骨骼標本的樣態呈現。即便如此,骨骼的形態依然能夠顯現出部分動物生前的生存樣貌,敘說牠們的生命故事。特展中因此還特別安排「刮開鯨骨秘密」的標本製作體驗活動,讓參與者實際動手刮除鯨骨上油脂形成的骨蠟,理解鯨豚標本製作的流程,也認識鯨豚骨骼結構,並嘗試抽絲剝繭鯨骨上的祕密。

「為什麼叫做鯨骨解密特展,就是希望從這些鯨豚骨骼上面發現問題點,並思考如何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曾秘書長總結道。

從鯨恐、鯨嚇到鯨慌,「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從累積了二十多年所蒐集的鯨豚骨骼標本身上,展示了保育團體與研究單位在擱淺救援、解剖研究及標本製作上二十多年的經驗值,也充分地描述了台灣鯨豚史的過去、現在與希冀的未來。加上邀請參與者實際親手體驗標本製作的「鯨製」,讓「鯨後」保育台灣海洋鯨靈的機會,更真切地落實在觀展者心中。

這不會只是一趟走馬看花的鯨豚展,啟動福爾摩斯的精神,到「鯨驗值」來抽絲剝繭吧!



圖片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