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愚蘇擱淺記~鯨豚寶寶所帶來的省思

撰文 / 林雅容

 

愚蘇寶寶頭部前端仍未消失的小小毛孔,顯示牠年紀仍小。

「啾~~啾,喀答喀答喀答……..噗!啾~~啾,喀答喀答喀答……..噗!」

 

包在紫色大浴巾裡,讓志工扶助著在水裡載浮載沈的小海豚,嘗試著發出連續幾段偵測環境的海豚音,在牠偶然發出的鳴叫聲中,間歇夾雜著噴濺水氣的虛弱呼吸聲,一起在復健池畔迴盪著。身處在完全陌生的奇異世界,身旁還有許多從沒見過的生物近距離接觸、發出嘈雜的聲音,牠的小小心靈想必是非常恐懼吧!

 

這隻後來被票選命名為“愚蘇”的花紋海豚寶寶,在四月一日愚人節擱淺在宜蘭蘇澳海灘,接著被送到基隆八斗子漁港岸置中心的鯨豚緊急救傷站。愚蘇是僅長一米七的花紋海豚小男生,在略顯蒼白的粉紅舌頭上,有著明顯的蕾絲邊裂紋,說明牠的年紀仍然非常小,怎麼就離開了媽媽上岸來了?我們又能如何幫助牠呢?

又一隻鯨豚寶寶上岸來

 

愚蘇是花紋海豚,又稱為瑞氏海豚,是台灣東部常見的三種鯨豚之一。成年花紋海豚體長約兩米六至三米八左右,體重可達四百公斤;隨著年紀增長,黝黑的身體上會逐漸增加受傷後形成的白斑,於是體色逐年變白;擅於潛水,經常深潛捕捉魷魚等頭足類為食。台灣的族群通常成群活動,從十多隻的小家庭到數百隻的大群體都有。目前,我們對於花紋海豚的了解仍然有限,世界上的研究不多,比較有系統的研究除了大西洋上的亞述爾群島之外,就是台灣了。

愚蘇寶寶的蕾絲邊舌頭。

 

愚蘇是花紋海豚幼體,身長僅有一米七,除了蕾絲邊舌頭,牠上顎些許尚未消失的毛孔,以及還沒長出來的牙齒,都顯示牠是半離乳、甚至是未離乳的花紋海豚。根據研究,花紋海豚多在十八個月左右斷奶,因此愚蘇的年紀可能落在一歲之內,而這個年紀,理應還跟在媽媽身邊。

 

當愚蘇順利進入八斗子鯨豚緊急救傷站之後,獸醫師利用超音波與熱像儀進行初步檢查,發現牠頸部和背部都呈現凹陷,且皮下脂肪僅有一點一公分,即使是對小海豚而言仍然偏瘦,應該好一陣子沒有吃飽了。愚蘇的尾幹和背鰭有大型鯊魚及許多達摩鯊的咬痕,背鰭在熱像儀下顯得發紅,獸醫推測是咬傷發炎之故。而尾幹上有一癒合後明顯凹陷的大面積鯊魚攻擊痕跡,其他身上的傷口幾已痊癒,僅腹部一處新傷需清創。此外,愚蘇的呼吸狀況一開始也顯得相當微弱。

針對愚蘇的病況,獸醫師給了抗生素治療背鰭發炎,並灌食營養液來補充營養。灌食的時候,牠還會捲起蕾絲邊舌頭舔胃管,就像跟媽媽吮乳似的,似乎是餓壞了。行為方面,志工們也開始在復健池裡扶著愚蘇,訓練牠的游泳與呼吸。次日,正當小愚蘇的活力似乎有所改善,能夠自行游動,現場人員一片振奮時,第三天凌晨,愚蘇的情況卻急轉直下,呼吸不順、心跳變慢,奮戰一個小時之後仍然不幸死亡。

 

 

愚蘇尾鰭和背鰭上令人不忍卒睹的鯊魚咬痕。

為了尋找致死原因,愚蘇當日就解剖了。結果發現,愚蘇有心臟病,因為心肌纖維化,血液循環極差,因此造成肺、肝、腎都因積血而顏色暗沈;一般死亡海豚的舌頭多呈現粉紅色,愚蘇的舌頭卻因循環不良而偏向白色。雖然說心臟病在台灣擱淺鯨豚裡頗為常見,但卻很少發生在像愚蘇這麼小的海豚身上。愚蘇的心臟病有多嚴重?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環境造成?都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方能解答。

 

鯨豚寶寶所帶來的省思

 

愚蘇在小檢查池進行相關檢驗。

愚蘇寶寶上岸來三天,又提醒了我們現在台灣鯨豚擱淺救援需要面對的議題。這不是第一次有鯨豚寶寶擱淺上岸來,面對無法自行在野外生存的幼豚,關於收容、復健與野放等所有相關流程標準,都與成年鯨豚有極大的差異。

 

三年前,台中高美濕地擱淺了一隻侏儒抹香鯨寶寶,牙齒還沒長出來,體型身長只有一公尺多,比愚蘇更小。很明顯地仍未斷奶,正常情況下還需要媽媽的照料與保護,而牠,卻上岸來了。

 

人類爸媽們都知道,寶寶在六個月斷奶前,幾乎每三四個小時就要餵一次奶,夜夜無法安眠。鯨豚寶寶同樣也是,所以才會時時依附著媽媽吮乳,也跟著媽媽學習野外求生技能。人類若要取代鯨豚媽媽,可能需要一天六次扳開鯨豚寶寶的嘴巴,將胃管塞進牠的喉嚨,灌入營養液,日日如此,直到牠年紀夠大有能力學習捕抓獵物為止。這個過程,絲毫沒有依附著媽媽那樣溫暖的慰藉與安全感。況且,不但幼豚承受不了,長期隨時待命的人力需求與設備,以目前台灣的狀況也無法因應。更不用說人類不可能教導幼豚如何在大海裡生存,若幸運順利長大,牠也只能在圈養環境中度過餘生。

 

鯨豚寶寶與我們,會希望牠擁有如此的未來嗎?無論從人道救援和動物福利的角度來考量,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侏儒抹香鯨寶寶最終並未被收容,而是由專職獸醫在現場安樂死。

 

愚蘇胃裡的魷魚嘴喙,顯示牠已經半離乳了。

事實上,放眼國外普遍的作法,美國、英國與澳洲等國家都規定不能野放幼豚。至今順利復健後野放最年輕的案例,也是一隻已屆青少年的瓶鼻海豚。話題轉回可能未滿一歲的愚蘇,究竟只能和侏儒抹香鯨寶寶同樣人道處理,或是仍然有收容的可能?艱難地考量了許多之後,擱淺處理小組決定先後送,等待進一步進行血液、超音波等詳細檢查結果出爐,再決定愚蘇的狀況適合繼續復健,還是仍舊不得不選擇安樂死。

 

愚蘇其實處在一個有點尷尬的年紀,體長顯示牠可能在半離乳的狀態,內視鏡也發現胃中殘留的魷魚嘴喙,顯示親豚已開始嘗試餵食或愚蘇已具有捕食能力。既然已經能夠吃魚,於是決議繼續進行復健,只要愚蘇食慾恢復、體重增加,復健成功的機率也會相對提高。

 

然而,雖然啟動了復健程序,卻不代表愚蘇有機會返回大海。花紋海豚不同於習慣單獨行動的瓶鼻海豚,經常團體活動的花紋海豚有更為緊密的社群關係,在野外生存需要更多同伴之間的彼此支持。因此,單獨長大的花紋海豚即使順利野放,不一定可以融入同伴之中,不一定能得到群體的支持,生存風險很高。於是,假使愚蘇順利恢復健康,也恐怕只能在圈養環境中度過餘生。

 

擱淺處理該進入標準化的階段

 

 不同樣態的擱淺事件,需要不同的處理標準。

台灣救援擱淺鯨豚已經二十年,在東亞區域擁有最為豐富的經驗。然而,愚蘇與侏儒抹香鯨寶寶提醒了我們,並非每一隻上岸來的鯨豚都適合後送、復健、野放這樣的直線程序。面對不同的擱淺樣態,發展相對應的處理標準,將是顧及動物福利與善用有限資源的下一步工作。

 

何謂發展相對應的處理標準呢?當鯨豚擱淺發生之後,根據動物種類、生理狀況、生態習性等因素訂出合宜的標準,以作為現地野放、後送收容,與安樂死的依據,盡可能做出符合動物福利的措施。例如前文提及的幼豚擱淺,比起成年鯨豚就需要更多考量,不同種類、不同的成長階段、不同的社群結構等等,都需要納入審慎思考,其收容、復健與野放的標準就會與成年鯨豚不同。

 

針對狀況允許後送收容的鯨豚,在順利的復健復原之後,也需要擬出適合野放的標準,如在生理與行為上必須符合哪些條件,來確保動物已恢復在野外生存的能力,方能考慮讓牠們返回大海,例如,達到某一程度的聽力就是野放的標準之一。去年擱淺處理小組曾經收容的一隻領航鯨,檢傷後判定牠已經失去聽力,對於仰賴聽覺來勘查環境、捕捉食物的鯨豚來說,無論健康恢復到多麼理想的程度,若是將耳聾的牠野放,等於直接將牠推向死亡。不過,這隻領航鯨並未撐到回復健康。

 

八斗子救傷中心在基隆市政府的支持之下,有機會成為符合動物與人的需求、專業的鯨豚救傷中心。

另外,除了針對動物狀況發展相對應的處理標準之外,此次在八斗子緊急救傷站復健愚蘇的經驗,也彰顯了收容場所設備與人員標準化的重要性。過去,由於擱淺救援創始之初資源拮据,工作人員往往克難地屈就任何水池來進行復健,而如今台灣擱淺救援專業與對鯨豚的了解已大幅提昇,在硬體設備上也應符合專業標準,以增加動物醫療與人員作業的品質。這次愚蘇復健之所在,八斗子緊急救傷站,在基隆市政府的支持之下,即非常有如此的潛力。

 

八斗子緊急救傷站位於八斗子漁港,取得乾淨的海水非常方便,而不斷更換的活水,是鯨豚復健非常重要的關鍵;八斗子緊急救傷站十分寬敞,除了能夠展開救援池之外,醫療器材的安置,人員工作區與休息區,保存、處理動物食材的空間,甚至讓民眾遠距觀察復健的教育區,都能夠妥善規劃。在人員方面,八斗子鄰近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海洋大學,未來若能在鯨豚復健支援與相關海洋教育上有所合作,彼此將互惠良多。最重要的是,基隆市政府此次協助愚蘇的復健過程相當地正面積極,除了硬體上盡可能滿足動物與人的需求之外,也尊重擱淺處理小組根據專業所做的判斷。有政府為後盾的強烈支持,讓救援現場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在動物身上。

 

 

世界上每個區域擱淺狀況不盡相同,台灣得天獨厚,位於太平洋生態樞紐,無論單隻擱淺、群體擱淺、幼豚擱淺、大型鯨魚擱淺,甚至如罕見的喙鯨、角島鯨擱淺,都曾發生在台灣濱海。如此多樣的擱淺樣態需要救援處理團隊更多的心力來因應,也因次處理流程的標準化益顯重要。當後送、野放、安樂死,與收容場所等等標準能夠確立下來,救援處理的流程得以更為流暢,將更能減少海洋生靈受苦的機會。

 

 

從小虎鯨再度迷航思考鯨豚擱淺的預警系統

撰文 / 林子皓、余欣怡、姚秋如

今年4月25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MARN)接獲民眾通,發現一群小虎鯨迷航、進入高雄港第二港口,並有五隻個體擱淺死亡、一隻後送安置。5月4日,至少有六隻小虎鯨再度出現於高雄港更為內側的中鋼100號碼頭,海洋保育署協調各方船隻,嘗試以多艘船舶將迷航的小虎鯨引導離港口,但仍未能成功。在首次通小虎鯨後的兩週內,於高雄、嘉義等地沿海通數起擱淺,至少16隻個體死亡。......續閱讀

 

 

 

 

近期活動預告

「自然變調~失序的生態系」特展

人類造成的汙染與棲地破壞,不僅導致了氣候與環境的劇烈變遷,也正在改變自然界既有的秩序。

生物生長形態、體色斑紋中規律井然的秩序之美,是經過長期演化而來。但身為資淺地球公民的人類發展出來的「文明」,卻快速擴張、劇烈衝擊著自然秩序,地球上的生物們也不得不在快速變化的局勢中尋求生存之道。

自然變調,是場沒有特定劇本的現場演出。生物們能否適應環境、形成新秩序,亦或在劇變中永遠地退出地球舞臺? 

展出日期:2020.04.01 — 11.15
展出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二特展室
主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考:https://web2.nmns.edu.tw/Exhibits/109/ChangingNature/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